說起上海馬路,你會想到哪一條?是大名鼎鼎的武康路、安福路、永康路,還是梧桐更幽深的桃江路、延慶路?網(wǎng)紅打卡的風氣重新打開了馬路,但馬路里的上海故事仍待發(fā)掘。
近日,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(chuàng)新研究院、上海遠東出版社、長三角讀書會聯(lián)合發(fā)起的“上海文化與馬路書寫研討會”舉行,來自文化界、媒體界的專家們就上海馬路的歷史內(nèi)涵和文化坐標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探討。
(資料圖)
“‘馬路書寫’實際上是一種對于歷史的空間表達。”復旦大學檔案館特聘研究員張國偉認為,過去人們寫史,較注重時間敘事,而忽略空間表達,這是不應該的。所謂馬路寫作,不能僅僅滿足于馬路變遷、路線沿革,更應該發(fā)掘走過這條馬路的人、發(fā)生在這條馬路上的事。“都說建筑是可閱讀的,實際上,馬路又何嘗不是可閱讀的呢?”他認為“馬路可閱讀”最要緊的就是寫好馬路故事。
資料圖
什么是馬路故事?上海作家協(xié)會理事龔建星認為,上海馬路書寫,其實就是上海市民生活史的書寫。上海馬路書寫,能把上海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串連起來,方便窺探出市民在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教育、文化以及審美傾向上的共情與反差,由此能夠全面展示一個城市多元與復合的特質(zhì)與精神,從而給予中國乃至世界一個認識上海的完整、系統(tǒng)的案例。
提起馬路故事,Qiao Shanghai融媒工作室總策劃喬爭月深有感觸。2009年梧桐落葉的季節(jié),她入住了武康路的一條弄堂,親眼見證了武康路從安靜低調(diào)的馬路變成了游人如織的打卡地。喬爭月介紹,2005年上海歷史保護工作圍繞點、線、面鋪開,其中的線——風貌道路是大眾最容易體味和感知的。武康路就屬于64條一類永不拓寬的風貌保護道路,武康路歷經(jīng)百年滄桑,背后故事值得研究。
資料圖
據(jù)介紹,世紀出版集團上海遠東出版社正在推出“上海馬路叢書”。叢書由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創(chuàng)新研究院院長徐錦江擔任總主編,由一批上海知名作家參與寫作。將通過市區(qū)馬路微觀層面的書寫和深描,記載生活在這里的一個個鮮活個體的悲歡離合,以及具有文脈傳承意義的家族史、社會史、進步史,厘清上海馬路的文化沉淀和發(fā)展肌理,反映上海街區(qū)的來龍與去脈、流動與變遷、前景與未來,在歷史的“原真性”和時代的“新開端”之間搭建起橋梁。
記者:王旭
編輯:寧平英
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