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盛夏七月,熱浪翻滾。走進山東省曲阜市吳村鎮(zhèn)九仙山腳下的峪西村果蔬大棚示范園區(qū),空氣清新、微風習習,棚內一排排西紅柿藤上碩果累累,一串串西紅柿飽滿圓潤,一顆顆西紅柿苗長勢喜人,工人們熟練地進行著各自的工作。
在峪西村,這小小的西紅柿,不僅映“紅”了村民的好日子,還帶動了村子的發(fā)展,成為鄉(xiāng)村振興路上的“致富果”……
“黨建紅”:從成功老板到鄉(xiāng)村“領頭雁”
(資料圖)
“在李書記的帶領下,村里班子強了,致富路子寬了,鄉(xiāng)親們精氣神十足,日子是越過越紅火。”這是峪西村村民們的共同心聲。他們口中的李書記,就是兩年多前從壽光回村挑起全村重擔的峪西村黨支部書記李含。
李含在十七年前離開曲阜到壽光去創(chuàng)業(yè),壽光農業(yè)市場巨大,李含心思活躍、敢闖敢干,很快就在壽光做起了農業(yè)相關的生意,成了一名成功的老板。但是,當他從壽光回到家鄉(xiāng),看到小山村依然落后心中既失落又不甘,加上吳村鎮(zhèn)領導幾次三番勸說他留在家鄉(xiāng)“挑大梁”,他便萌生了一個想法:回到家鄉(xiāng)帶領村民致富!于是2019年,他放棄壽光的事業(yè),舍下自己的小家,回到了峪西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。
過去的峪西村,可以說是一窮二白,村里甚至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,一趕上下雨天污水橫流、道路泥濘,村民們叫苦不迭。村內其他公共設施更是落后陳舊,跟不上時代變化。
火車跑得快,全靠車頭帶。作為村里的“領頭雁”,李含見過外面的世面,就更加致力于要徹底改變峪西村的窮困面貌。近來年,峪西村以黨建為引領,充分發(fā)揮黨支部的戰(zhàn)斗堡壘作用,為推動村子發(fā)展做了大量工作:以建設省級美麗鄉(xiāng)村示范村為契機,鋪設柏油路面、粉刷墻面、加強綠化,改變了村容村貌,提升了鄉(xiāng)村氣質,讓峪西村成為道平、墻凈、樹綠、花香的美麗鄉(xiāng)村;積極爭取上級幫扶政策和資金300多萬元,其中就包括種植番茄的8座現(xiàn)代化蔬菜大棚。
李含忍不住感慨:“回村工作后雖然也有一些委屈,但更多的是欣慰,村兩委班子都很年輕、干勁足,我能為家鄉(xiāng)的百姓們服務,讓他們過上好日子,就是我最大的成就。我還會繼續(xù)努力,提升村里各項建設,帶動峪西村的發(fā)展。”
“田園綠”:蔬菜大棚變身“小康棚”
中午十一點半,在峪西村西紅柿大棚工作的工人們陸續(xù)下班了,雖然累了一上午,但是工人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。
村民李士文今年69歲,自大棚建好后就在這里一直工作?!拔以谶@里干一天能掙80,一個月下來就是2400,一年大概能干十個月。再加上還有自己種地的收入,足夠我們老兩口花了,也給孩子們減輕了負擔。”李士文說。
據(jù)了解,峪西村共有30余名村民在大棚工作,村里會優(yōu)先安排有勞動能力、勞動意愿的,并且享受脫貧政策的村民在這里工作,村民們實現(xiàn)了在“家門口就業(yè)”,錢包也越來越鼓了。
峪西村歷來就有種植林果和蔬菜的傳統(tǒng),但是由于沒有形成一定的規(guī)模,加之對市場行情研判不準確,經濟效益并不理想。2021年,通過上級資金的幫扶,峪西村建起了現(xiàn)代化農業(yè)大棚,今年3月底,8座現(xiàn)代化農業(yè)大棚順利完工。
大棚建起來了,該如何經營呢?這是擺在峪西村面前的一道難題。如果村里自己種植經營,勢必會牽扯上很大一部分精力,村干部難道天天圍著大棚轉,那還有別的心思搞別的建設嗎?
峪西村兩委多次開會研究,最終決定將大棚轉包給有實力的公司,這樣村里就可以當個“甩手掌柜”,收益穩(wěn)、風險小。接下來就是尋找合作對象,李含想到在壽光做生意時結識的朋友在浙江一家農業(yè)公司——浙江道濟農業(yè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工作,通過朋友的牽線搭橋,李含與公司總經理相談甚歡,最終合作項目花落峪西村。
該公司和峪西村簽訂合同,由公司負責種子研發(fā)、技術管理和銷售,村里提供工人,并以大棚入股實現(xiàn)增收。李含說:“項目取得收益后,我們每年會拿出不低于9.45萬元的收益,對峪西村脫貧享受政策戶進行分紅以及發(fā)展村內公益事業(yè),讓峪西村的村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高興!”
如今的峪西村,青山綠水間道路干凈整潔,道路兩側田舍井然,“黨建紅”與“田園綠”同頻共振,鄉(xiāng)村振興的多彩畫卷在徐徐鋪展……(記者 陳曦 通訊員 秦亞清 袁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