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性實用主義,這屆年輕人的消費新潮流
編者按: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DT財經(ID:DTcaijing),創(chuàng)業(yè)邦經授權轉載。
點外賣時精挑細選、勾選小份菜;雙十一之前列表單、做數學題似的計算性價比;買化妝品就尋找平替和小樣;晚上8點沖到面包店買打折的臨期面包……
當代年輕人,似乎正在變得“摳門”。
工作變動、情感變化、持續(xù)的疫情、突發(fā)的公共事件……當代青年,是生活在不確定性中的一代人,他們的消費觀念與決策發(fā)生變化,也是種種不確定的影響。
在不確定的生活中,當代青年的消費觀正在回歸保守嗎?在消費中,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什么?
前段時間,我們聯合美團外賣發(fā)起了當代青年消費調研,共有 2100 位朋友貢獻了自己的答案。其中00后、95后和90后占比7 成 (69.5%) ,所以你也可以認為,這是針對18-32歲青年的消費觀察。
#01 年輕消費者在意價格
但有兩種情況,打折到“骨折”他們也不下單
盡管社交網絡上有許多對年輕人“摳門”的調侃,但從本次的消費調研來看:年輕人并不是真的摳門,而是因為趨向理性實用消費,不再把錢“浪費”在不實用的元素上。
回答“在下單時,你通常會更在意商品或服務的哪些方面”這個問題時,超7成受訪者選擇了“質量”,這一選項在除00后外的各個年齡段中位列第一。00后中,“自己需要”的得票率略勝一籌,排在首位。
年輕消費者確實比前輩更在意“價格”,但它在一眾要素中只能排在第三。對于大家來說,如果商品質量不好或者自己并不需要,那便宜也沒有吸引力。
商品的流行度、明星網紅效應等在年輕人的心中逐漸失效,榮登00后最不在意的下單要素。畢竟,這代年輕人生活在社交時代,鋪天蓋地的營銷時常創(chuàng)造假性流行,五花八門的網紅測評也經常埋坑。
這也體現在年輕人對消費意義的思考上,消費首先是對自己“有用”,超過7成受訪者認同這一點,其次則是買到健康、安全的“生活保障” (64.6%) 和滿足精神需求 (55.8%) 。已經很少有人會為了證明自己的經濟水平或地位階級而盲目消費。
在此次調研中,我們還進行了簡單的消費人格測評,找到了如今年輕人盛行的4種主流消費人格(選擇該類型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,有人身兼多種人格),依次是:
理性分析師” (56.6%) 、實用踐行者 (53.1%) 、完美主義派 (34.8%) 和零浪費達人 (33.0%) 。
雖然消費形態(tài)不同,但總的來說,年輕人的消費正在回歸“理性實用主義”—— 能讓大家決定是否下單的,是商品或服務本身到底好不好、是否真的需要,而不是為了貪圖便宜、進行攀比或者跟風網紅。
#02 不摳“錢”但摳“物”
7成人吃飯希望盡量不剩菜
回到日常生活實踐中,年輕消費者的理性實用主義具體表現在:一方面,年輕人在消費前通過種種手段,尋找自己需要的“最優(yōu)商品”:調研數據顯示,超6成受訪者會在購物之前做攻略,5成會主動尋求商品優(yōu)惠券,他們會從品質和價格兩處著手,在消費中尋求最佳性價比。
另一方面,年輕人也盡量不買多、不買錯,合理處置“多余”,實現“零浪費”。
也就是說,他們真正“摳門”的點,并不是錢,而是 “物”的百分百利用。
數據顯示,人們會通過退貨(38.5%)和二手處理(29.3%)等方式,處置掉買多或者買錯的“多余”。
去年雙十一,00后小張就把自己的閑置掛到閑魚上售賣,有買來只穿過一次的衣服,也有買完就不喜歡了的手辦。在她看來,這些物件雖然價格不貴,但仍然是有價值的,“直接扔掉太浪費,它們只是在我這里不合適罷了?!?/p>
在需求量上,年輕人也致力于“買得剛剛好”,很多人會與人拼單購買商品(49%)和購買小樣(38.4%),避免買多。而在日常吃飯的場景中,點餐時,7成人都傾向于點分量適合自己的菜,盡量不剩菜。
美團外賣的數據顯示,從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,“小份菜”的訂單量逐月增加,今年2月和3月,同比增速分別達到了195%和127%(“小份菜”是指外賣商家提供的小分量選項,為“一人食”“商務餐”的年輕人提供便捷)。
這其中,“黃燜雞小份+米飯”憑借物美價廉、營養(yǎng)豐富成為最受歡迎的小份菜top1。意式肉醬面、超級至尊比薩、酸菜魚等也受人歡迎。
#03 越年輕,越喜歡“綠”:
“垃圾不是廢物,而是沒被合理安置的物品”
另一方面,我們也發(fā)現,在消費觀念上,95后和00后是“綠色消費意識”最強的群體。他們關注全球變暖、冰川融化等宏大命題,為紀錄片里無家可歸的北極熊而落淚,也會把環(huán)保意識落實到具體的消費中。
在消費過程中,他們不能忍受質量差(70.5%)和被收智商稅(58.3%),也拒絕不健康或者不環(huán)保的商品(34.9%)——不能忍受這種現象的人數比例,甚至超過了“剛買完就降價促銷”。
95后環(huán)保消費者林子(化名)就告訴DT君,“環(huán)保”其實并不難,自己的環(huán)保落實在具體的衣食住行中:比如每次點外賣的時候,勾選“不需要餐具”這一選項,使用自己的餐具;喝奶茶的時候,用可降解的紙吸管、點咖啡的時候用“自帶杯”;出門的話盡可能坐地鐵、或者騎共享單車,便宜還不會堵車。
此外,一些物品還可以二次利用:該扔掉的毛巾可以留下來再擦一次地、玻璃酒瓶洗干凈用來插花很好看、大可樂瓶是儲存糧食的絕佳容器……
她認為,很多垃圾的產生是不必要的,因為“它們不是沒用的廢物,而是還沒被合理安置的物品”。
#04 我們如何理解年輕消費的理性實用主義?
綜合以上,我們認為如今年輕人的消費走向“理性實用主義”:精打細算、理性消費、量力而行。
一是關于“量”的實用:需要多少買多少,不浪費錢也不浪費物;二是關于“質”的實用:看重商品本身的屬性,包括成分是否環(huán)保等,拒絕品牌溢價;三是關于“選擇”的實用:我需要,才會買,拒絕跟風拒絕被廣告洗腦。
因此,“理性實用主義”的核心不是節(jié)儉不是摳門,而是拒絕多余和浪費,建立自我對物的準則。
我們可以這樣解釋這種消費觀念——
我們正處于物質豐盈的時代,“在一個匱乏的時代,人們專注于吸收。而在過剩的時代,問題是如何排斥和拒絕”。因此,在當下的消費中,重要的不是如何獲取某樣物品,而是如何從眼花繚亂的選項中篩選出合適的物品。
而“理性實用主義”踩中的就是這種心態(tài)。
它讓物品回歸到本身的使用價值,這是不會隨著品牌、代言人、社會審美變化等改變的。
它也讓人看清自己的“內在需求”,一件商品可能“小貴但質量好、耐用”,也可能“是二手的,性價比超高”,重要的是,這是自己的需求,不是他人的、也不是消費主義的。
這就很好解釋,為什么當下年輕人會“既摳門又大方”:他們會貨比三家、斤斤計較幾塊錢,但不會因為貪圖便宜去買一份分量大到自己吃不下的外賣;他們會搜遍全網尋找貴婦化妝品的“平替”,也愿意去買幾十塊錢的布袋而不使用免費塑料袋。
“摳門”是對欲望保持警惕,把浪費拒之門外;“大方”是看清內心需求,追求生活品質。
正如梭羅《瓦爾登湖》的這段話:“我的生活方式至少有這個好處,勝過那些不得不跑到外面去找娛樂、 進社交界或上戲院的人,因為我的生活本身便是娛樂,而且它永遠新奇?!?/p>
理性實用主義消費不是消費 降級,而是消費的“返璞歸真”,在當下這個物質豐富、選項繁雜、浪費很多的環(huán)境中,我們尚能看清欲望,我們尚還具備錨定自身生活的能力。
明天,就是世界地球日(4月22日),隨后的4月29日,《反食品浪費法》也將施行一周年。
環(huán)保這件事很大,作為一位普通人似乎很難發(fā)揮巨大作用,但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“不浪費”,為“環(huán)?!弊龀鰬械呢暙I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