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探討AI在未來的可能性和威脅,我們更應該充分意識到:在AI時代中生存下來,從今天起必須不斷地進行自我認知升級。
編者按: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,作者:巴九靈,創(chuàng)業(yè)邦經(jīng)授權(quán)發(fā)布。
(相關(guān)資料圖)
這段時間ChatGPT引發(fā)熱議,其中不乏AI徹底取代人類思維的恐怖觀點。其實,除了探討AI在未來的可能性和威脅,我們更應該充分意識到:在AI時代中生存下來,從今天起必須不斷地進行自我認知升級。今天這篇文章整理了吳老師推薦過的一些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,非常經(jīng)典,干貨滿滿。
01張五常是吳老師見過的最聰明的經(jīng)濟學家。有一次吳老師問他:“你思考問題的方式為什么跟別人大有不同?”
他說,他年輕的時候在芝加哥大學念書,有一位教經(jīng)濟學原理的教授,講課十分風趣,有別于其他教授,他就連著聽了這位教授六個學期的課。
到第三年的時候,這位老師就找到張五常說:“Steven,你已經(jīng)聽了我三年六個學期的課,難道你還沒有學會我講的東西嗎?
結(jié)果張五常說:“其實您教的內(nèi)容,我在您的著作中都已經(jīng)學會了。這六個學期我學的是什么?是您思考問題的方式?!蹦敲矗谒伎挤绞缴嫌惺裁捶椒ㄕ搯??收聽音頻:《好問題和蠢問題的區(qū)別在哪里?張五常這樣說》
張五常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談論這個話題。他從四個方面談了談培養(yǎng)思考問題的方式。
首先最重要的是什么?是要學會提問題。一個好問題甚至比一個好答案更重要。什么是好問題?他說,一要達,二要淺,三要有重要性。
所謂的達,指的是問題要一針見血。所謂的淺,即回歸問題的本質(zhì)。
張五常寫過一篇著名論文,叫做《佃農(nóng)理論》。他研究的是地主把土地租給農(nóng)民獲得收入而農(nóng)民通過支付租金獲得收益之間的問題。張五常在進行理論研究的時候,起始的問題是:假設我是地主,我會怎么辦?假如我是農(nóng)民,我又會怎么辦?從這個問題出發(fā),他建構(gòu)了自己的理論體系。
好問題的第三個特點,是界定問題的重要性。
在我們的人生和學術(shù)研究中,有很多問題不僅不重要,甚至顯得愚蠢。那么到底什么是蠢問題?張五常說,如果問題只能有一個答案,沒有其他的可能性,那就是一個蠢問題。
努力學會提出一個好問題后,就要開始分析問題,找到答案。這時請記?。翰灰⒛愕念A感。
張五常認為,得到一個稍微有創(chuàng)見的預感,不要因為還沒有邏輯的支持而放棄它。無論這個預感是多么地不靠譜,總比一點想法都沒有要好。
接著,一個值得訓練的思考方式,是要學會轉(zhuǎn)換角度看待問題。
任何問題一定是可以用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演的。轉(zhuǎn)換角度的好處是什么?可以讓你茅塞頓開。想不到的答案,大多數(shù)不是因為過于高深,而是因為目前的視角很難看到另一面。
從一個角度看是對的答案,換一個角度卻可能是錯的。任何推理得到的一個暫定的答案,都一定可以找到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衡量。如果不同的角度都不否認這個答案,那么它才可能是正確的。
最后,在我們的思考中,是不是經(jīng)常會碰到一些問題讓你百思不得其解。怎么辦?張五常說,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它暫時“懸擱(epoche)”起來。
如果一個問題,你拼命想、天天想,都找不到答案,說明你的知識和經(jīng)驗離答案還比較遙遠。怎么辦?先把它擱置,然后做別的事情,想別的問題。
不過,你要把這個問題藏在自己的心里。只要它像一塊大石頭般藏在你心中的某個角落,很可能過了一段時間,在一個非常不經(jīng)意的時刻和場景,答案突然從天上掉了下來,擊碎了這塊大石頭。這就是所謂的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響”。所以,“等待”是思考的一個重要步驟。
這套通過訓練來提高自己思考方式的辦法,建議日??梢栽囈幌拢?/p>
首先學會提問題,要能夠提出一個一針見血、淺顯而重要的問題。然后,保護好自己的直覺,不要把預感給抹殺了。再然后,試著轉(zhuǎn)換角度思考這個問題,而如果一個問題讓你百思不得其解,學會繼續(xù)學習,學會等待。
任何思考方式皆有共通之處,當然也有不一樣的通達路徑。
比如當我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,你可以先束之高閣,守機待時,也可以嘗試吳老師曾推薦過的管理學大師柯林斯的方法:與其費盡心思去找正確答案,不如試著去提出一個好問題,然后沿著這個問題持續(xù)追問。
比如你糾結(jié)新的一年該不該創(chuàng)業(yè)??梢韵葐栕约阂粋€問題:“你創(chuàng)業(yè)是單純?yōu)榱速嶅X,還是已經(jīng)掌握了一項新技術(shù)或是一個新商機?”
接下來繼續(xù)問自己:“你為什么要賺錢?這項技術(shù)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?你看到的商業(yè)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市場需求,有沒有很高的競爭壁壘呢?”
然后可以接著問:“這項技術(shù)轉(zhuǎn)化為產(chǎn)品需要多大的投入?它的風險邊界是多少?以及你愿意為它付出多少時間和金錢的成本?有沒有投資人愿意幫助你共同承擔其中的風險呢?”
隨著問題垂直性的持續(xù)追問,答案會慢慢地浮現(xiàn)出來,它有點像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“分析律”,即把一個復雜的問題,層層追問,盡量分析到不能再拆分的單元。收聽音頻:《新年開工遇難題?管理大師柯林斯來支招》
另一方面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不管是張五常、科林斯還是笛卡爾的思考方式,都非常注重“提一個好問題”,然而施展、許知遠曾在第一期《吳聊》節(jié)目中談到,當代青年的提問能力在衰退,一是抓不住重點,二是過分自我表達。這或許是一件令整個社會悲哀的事。
所以,認知升級的第一步,或許是關(guān)注他人,關(guān)注世界,從學會提問題開始。而一個好的系統(tǒng)性思考方式,更要搭配好的習慣和好的學習方法。
02何謂好的習慣?我們可以理解為在生活、工作和學習中的自律和節(jié)奏性,其中一個典型的表現(xiàn)是對時間的管理。
眾所周知,吳老師是不折不扣的“工作狂”,他要出差做企業(yè)調(diào)研,要管理兩家公司,要參加大型活動,每年要寫一本書,每天還要錄制《每天聽見吳曉波》的音頻。忙的時候,吳老師常常會在機場的休息室擠出時間寫熱點稿和錄制。關(guān)于如何管理時間,吳老師很有話語權(quán),同時也推薦過不少大師級時間管理法。
比如戴維·艾倫的GTD工作法,它分為五個步驟。
首先是收集。收集大腦中閃現(xiàn)的想法、想完成的事情等等。
然后是厘清。把收集到的任務分到四個列表中,即未來列表、刪除列表、資料列表、執(zhí)行列表。
接著是整理。把執(zhí)行列表中的任務分成三類,分別是兩分鐘就能完成的、需要等待他人完成的、在指定時間里需要完成的。
再接著是檢查??纯词欠裼惺虑楸贿z漏了。
最后是執(zhí)行。每天打開時程表,看看有哪些需要做的事,然而一一落實到位。
另一位時間管理大師是埃隆·馬斯克,他不僅忙著管理數(shù)家公司,還忙著造人。吳老師就曾分享過馬斯克“時間盒子”管理法。收聽音頻:《1年工作量抵別人8年,馬斯克怎么辦到的?》
原理很簡單,馬斯克把每天的時間切割成一個個比較短且固定長度的時間段,然后把計劃要做的事情放進這些“時間格子”里,這樣就相當于給自己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個“時間限”,然后在“時間限”里盡最大努力完成預定的目標。如果無法完成,那就對工作進行刪減,或者安排下一個時間段再展開,而不是超出現(xiàn)有的“時間限”持續(xù)工作。
吳老師認為非常像自己的“砍頭日工作法”,即如何讓deadline釋放最大生產(chǎn)力。除此之外,吳老師還透露過管理自己時間的“三張表”,以及保持自律的方法,有興趣的同學不妨聽一聽。收聽音頻:《我靠這三張表管理時間》
吳老師日更《每天聽見吳曉波》,意味著需要龐大的知識儲備。但問題在于,每天講一個不重復的知識點,總有一天會耗盡知識儲備,所以吳老師每天都需要大量閱讀,接觸新的知識,消化理解完后在音頻中分享給同學們,然后在接下來的演講和節(jié)目中變著花樣繼續(xù)闡述。其實,這個方法正是被譽為“史上最牛的學習法”——費曼學習法。
費曼學習法包括四個步驟。
第一步是確立目標。先選擇一個你要理解的概念,然后在白紙的最頂端寫下這個概念。
第二步是教學。想象你是一個老師,正在向你的小白學生講解這個概念,并將講解的內(nèi)容全部寫在紙上。在這個過程中,你會意識到自己對于這個概念到底理解了多少,以及還存在哪些理解不清的地方。
第三步是回顧。在知道自己的知識盲點之后,針對性地去找資料,然后重新學習,直到你能夠在紙上把這個概念完全解釋清楚。
第四步是簡化。你必須要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道理深入淺出地講一遍。
03想要認知升級,除了思考方式、好習慣和學習法,最后一項或許就是“忍受枯燥”。
記得有一次吳老師把小巴拉進辦公室“開小灶”。他說:“我們不是黑格爾,一些純抽象的理論是想破腦袋都想不出的,普通人能做的就是看海量的資料,每天堅持看一點,并且不斷地梳理,不知不覺,你就會找到一個好的問題,或者一個原創(chuàng)的觀點。緊接著,就是大量寫作,鍛煉出肌肉記憶?!?/p>
誠然,這個過程是枯燥且重復的,但卻是從小白成為高手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格拉德威爾曾在《異類》一書中提出“一萬小時定律”,簡而言之,想成為某一領(lǐng)域的專家,至少需要一萬個小時的訓練。
有人說,ChatGPT這么火,可以代替許多重復性的腦力勞動,能高效地解決問題,一萬小時定律似乎沒有必要。
實際上,“一萬小時”是一種刻意訓練,在大量重復、枯燥的訓練中,不斷挑戰(zhàn)自己的極限,修正種種細節(jié)。只有這樣,人才可以獲得點滴進步、厚積薄發(fā),做出顛覆性和創(chuàng)造性的工作,而ChatGPT很有可能把人類那“一萬小時”的重復訓練取消了。
這意味著,這一代的精英享受著ChatGPT帶來的生產(chǎn)效率,下一代人如果過度依賴ChatGPT,缺乏必要的重復性腦力訓練,很難成為某一領(lǐng)域的專家。然而,ChatGPT本身沒有任何創(chuàng)意和創(chuàng)新能力,它的作品顯得很“創(chuàng)意”,只不過是根據(jù)已有的人類作品進行訓練,最終陷入循環(huán),因此人類的思維進化有可能受到阻礙。
在這個意義上,ChatGPT的出現(xiàn),并不代表我們可以將看似“沒有必要”的重復性腦力勞動完全交給AI,重復性的腦力勞動仍然具有價值。如果ChatGPT在未來普及且不受約束,人類很有可能出現(xiàn)兩極分化:一小撮人擁有高情商、專業(yè)知識和創(chuàng)新能力,大部分人淪為缺乏思考的廢物。
所以我們更需要尊重“一萬小時定律”,通過不斷地訓練和思考,讓自己的認知升級。
本文(含圖片)為合作媒體授權(quán)創(chuàng)業(yè)邦轉(zhuǎn)載,不代表創(chuàng)業(yè)邦立場,轉(zhuǎn)載請聯(lián)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問,請聯(lián)系editor@cyzone.cn。